戰士們開始休整,李林楊帶領營部以及幾個主要軍官,在唐景崧和劉永福以及貴軍丁槐等派來的軍官帶領下,迅速開始偵察地形,以确認法軍的部署。經過數日的偵察,也了解了前幾次進攻戰的過程,以及失敗的原因,進攻方案逐漸的成型。
十月以來,西線戰場,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指揮是比較積極的,清軍從各個方向都發動進攻。但滇貴軍隊缺乏攻堅能力,法軍的一個據點也沒能攻下來。而且作為法軍在西線防禦的支撐點要害宣光城如果拿不下來,其他據點哪怕是攻下來了,實際上意義有限。
但是,無論是黑旗軍劉永福,還是總兵丁槐、何秀林、吳永安、楊國發,輪番進攻宣化,卻全部損兵折将,傷亡不輕。宣光仍然牢牢的控制在法軍手中。
那麼宣光城法軍兵力到底多少呢?清軍幾位将領上報的數字莫衷一是,有說三千,有說五千的。但真實情況是:法軍指揮官是馬克埃德蒙多米涅少校,僅僅一個少校,不可能指揮數千法軍,李林楊根據偵查的情況估計:七百法軍。
兵力,清軍西線的兵力足夠!足足兩萬五千大軍,所缺的就是破城的攻城錘--大炮。
偵察完了地形敵情,李林楊最終也确認:這仗的确不好打,除了正面硬剛,一層一層的敲開宣光堅硬的外殼,真沒有什麼好辦法。
而且宣光之戰,可不是隻有攻城戰!由于宣光臨着紅河,因此還必須攔截下遊增援的法軍。簡單的來說,這場仗是既要攻占要點,還要打擊援兵。
前期攻城的滇軍貴軍等部的傷亡慘重,而負責阻擊的劉永福部也傷亡不輕。論完成任務的情況,還是劉永福的黑旗軍表現更佳,畢竟大小打了五仗都沒有讓法軍的援兵和戰艦能夠西進增援宣光。這是看得見的戰果!
針對宣光戰役的各個方面進程,紅旗軍都進行了完善的總結和研究。當李林楊苦思冥想的解決了一個又難題之後,思路豁然開朗,此戰,不難打!
了解了清軍的内部情況,李林楊最感慨的是唐景崧。
這位盡管沒有總指揮官之名,卻有着總指揮官之實,僅僅是調和各部隊的矛盾,就讓這位文官耗盡了精力。
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:太複雜了。此前,沒有人能調和各部隊的矛盾。
在唐景崧的調和下,一月十日,宣光戰役第一次軍事會議召開了。
沒錯,已經打了四個月了,前敵的幾位主将,根本就沒有湊在一起開過會。
紅旗營的到來,不說其他戰鬥力,十二門大炮卻是所有軍頭們必須尊敬的!西線戰場,歸根結底一句話:沒炮!
當然,困難絕非沒炮這一點。
在取得了唐景崧的支持之後,李林楊開始主導會議!資格什麼的,都不重要。李林楊隻憑戰功和裝備,必須要到主導權。
否則,這仗會更難打。
有關指揮權的問題,在座諸位,哪個不明白?
都知道的!
但,解決不了!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!
軍事會議,避免扯淡!
李林楊坐了主位,大夥兒,包括劉永福在内都很是不服氣,但唐景崧坐在李林楊的側後方,俨然是李林楊的後盾。
現在各支部隊的兵力如下;
劉永福黑旗軍八個營合計三千七百兵力,這個數字相當真實,比其他部隊的兵力數據靠譜。
丁槐,貴州的古鎮總兵,兵力八個營,三千。因為前期戰損和吃空饷,隻能按照兩千五百算。
記名提督何秀林,兵力八個營三千六百。實際上接近三千。
粵軍,遊擊将軍譚敬盟,兵力三個營,1200人。
唐景崧:四個半營,一千八百人。
李林楊:兩個營,一千一百人(包括黃花探一營,不包括輔助的醫療等部門)。
李林楊加上唐景崧,實際兵力是接近三千。僅次于黑旗軍劉永福,和何秀林的兵力相當。
除此之外,紅旗營現在正式番号乃是海安營,屬于廣東。話說,親不親故鄉人,甜不甜故鄉水。粵軍譚敬盟和李林楊現在是天然的盟友。兩人都很清楚,打完了這一仗,還是回自己的老巢,那麼李林楊和譚敬盟兩人,肯定是會打交道的。李林楊以一百支法制步槍的代價(不是送,而是賣!戰時,肯賣快搶,已經很給面子了),說服了譚敬盟支持自己的方案。
因此站在李林楊一方的勢力已經是四千兩百兵力!
當然,滇軍何秀林和貴軍丁槐合計兵力為五千五,還是比李林楊一方要強的,但兩人分屬滇貴兩省,不是一家!
更關鍵的是,劉永福也站在了李林楊一方,無他,李林楊所提出的作戰方案對劉永福有利!
話說,如果按照雲貴總督岑毓英的部署,何秀林的三千多兵力,實際上應當和劉永福兵和一處打阻擊。但是,官賊勢不兩立啊,兩人根本合不到一起,因此阻擊的重任被壓在了劉永福身上。前幾次的阻擊戰中,滇軍僅僅是支援了幾下,然後就分開了,搞得劉永福一肚子氣。
李林楊的方案:讓粵軍譚敬盟去和劉永福配合,歸劉永福指揮。這一點,劉永福肯定是不會反對的。
前期工作做好了,軍事會議一召開,李林楊一句話:宣光之戰,十天時間,歸我指揮!誰同意,誰反對?
唐景崧,譚敬盟、劉永福,李林楊四人全都舉手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誤入恐怖遊戲以後 水浒之挂機系統 一見鐘情,我和你 少有人走過的路 家父朱元璋 九域凡仙什麼時候更新 我真沒想當皇帝皇位是自己飛來的 諸葛亮三顧茅廬請我出山 意外, 最後的小兵 穿越到大漢第三帝國 都市神醫修仙歸來 首輔!夫人又炸翻京城啦 靖康蒙塵 四合院:傻柱的人生模拟器 嘉靖承明 關于大宋的兩次穿越 真以為我是癞蛤蟆? 明末遼東從軍行 龍蛇起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