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宛還打不打呢?長安的大臣們對于遠征大宛一事吵作一團,畢竟李廣利還在敦煌種地。
打吧,也沒什麼太大的好處,漢朝這邊還要損兵折将。
而且現在的匈奴在烏師廬的帶領下打了一場勝仗,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卷土重來,他年齡小,能力強,如果放任烏師廬成長起來,或許又會成為下一個冒頓單于。
但劉徹的回答是打。”
站在劉徹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。
如果連大宛這樣的小國都征服不了,那其他國家豈不是要更加輕視漢朝。
如果得不到大宛的好馬,其他的國家也會有樣學樣,更加怠慢漢朝的使者。
漢朝最後隻會得到所有國家的恥笑。
最重要的是,他們輕視漢朝,轉而支持匈奴,這是對漢朝極為不利的情況。
幸好,最壞的事情并沒有發生,烏師廬在趙破奴被俘的第二年(102)突然病逝。
下一任單于是烏師廬的叔叔,但他隻當了一年單于就沒了(101)。
再下一任,也是烏師廬的叔叔,上一任的弟弟,且(ju)鞮侯單于。
“匈奴短時間内多次更換單于,内部陷入混亂,讓漢朝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宛身上。
劉徹處罰了所有反對征讨大宛的大臣,随後大赦囚犯、盜寇,征發各郡國的不良少年跟邊郡的騎兵,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。
在前102年,命李廣利帶着6萬大軍、10萬頭牛、3萬匹馬和上萬頭驢跟駱駝,裝載着無數的軍需糧食,浩浩蕩蕩地沖向了西域。”
李廣利第一次出兵是前104年,前103年他退兵駐紮在敦煌種地。
除了6萬大軍,以防匈奴會趁機進攻,劉徹還額外派了18萬士兵駐紮在居延海跟河西走廊保衛酒泉郡。
然後又征發了全國7種受到貶谪之人為李廣利提供後勤服務,一路上車載人扛,隊伍絡繹不絕,直達敦煌。
“除此之外,劉徹還給李廣利安排了兩種工匠。
一種是建築工,他們負責截斷大宛城外的水源。
另一種是馬匹專家,負責攻破大宛後挑選良馬。”
“這一次,漢朝帶着勢在必得的信心,沿途的西域國家終于慌了,他們在李廣利經過時,全都出來歡迎,還為軍隊提供糧食。
隻有一個叫輪台的小國據守不降,李廣利率兵一擁而上,幾天就滅了輪台,并屠城立威。”
6萬人走到大宛的時候還剩3萬人,漢軍一擁而上,把大宛徹底包圍。
大宛的水源在城外,建築工改變了河道,讓大宛國内沒有活水。
漢軍圍而不攻,一直圍了四十多天,大宛堅持不下去,城中的貴族們隻好殺國王出來投降。
大宛的使者跟漢軍交涉,如果漢軍不進攻,他們就投降,城中的寶馬任君挑選。
如果漢軍還要進攻,他們就把馬全殺了,跟漢軍決戰到底,而且康居國的援軍馬上就要趕來了。
(康居國,位于新疆北境跟中亞部分地區,挨着烏孫國,是西域36國之一,臣服于月氏國跟匈奴。)
“李廣利開會商讨,最後得出接受投降的結論。
于是大宛獻出好馬,還拿出糧食犒勞漢軍,馬匹專家出動,挑選了幾十匹良馬,還挑選了3000多匹中等的公馬跟母馬,最後走之前還封了一個親漢的貴族當大宛王。
軍隊原路返回,到長安的時候,6萬大軍隻剩下1萬多人,1000多匹馬。”
“關于損耗,一路上的國家望風而降,糧食足夠,打大宛也隻是圍了40多天,戰死的士兵不多,那為什麼損耗會這麼大呢?
司馬遷估計也想不明白,所以他在《史記》中寫的原因是将吏貪婪,不僅私扣軍饷,還不愛惜士兵。”
(軍非乏食,戰死不能多,而将吏貪,多不愛士卒,侵牟之。)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上門龍婿(葉公子) 我在苦境當前輩 天!他白天動怒晚上動情 我的前妻是皇後 閉關五年,出山即無敵 身為天才,我居然是家裡最弱的? 帶着紅警基地車穿越亮劍 淺嘗春色 娘娘,你也不想讓皇上知道吧! 你有天眼不去賭石,又在亂看 英雄聯盟秘聞錄 太子妃一心隻想躺赢 我與月亮有個約定 暴雨追兇 救世主:百年之仇 無暗紀元:蘇醒 我在古代混日子的那些年 隻要馬甲夠多,劇情就殺不死我 大明嘉靖:從長生開始 玄門團寵來渡劫,反派全都退一邊